2009年1月23日

The Giver

看過的一本英文小小說,描述一個共產且與外界完全隔絕的村落。在那裡,任何事都由村裡的長者決定,不只食物配給,職業與終生大事,就連自己生的小孩也屬於村落,想要有小孩需提出申請。長者會議也操縱每個人的生殺大權,主角的父親職業是reliever(?),工作內容是relieve(kill) 不適合在村裡生活的人。

每個村民都被警告不能走出村莊,否則會發生什麼什麼事(忘了...),沒有人懷疑這樣的生活環境,大家都過得很滿足且快樂。

這樣的環境我覺得至少需兩個條件:
1,資訊落差:長者們一定認識外面的世界,才會限制村民離開聚落,讓村民們一生下來就認知生命,生活即是如此,沒有機會懷疑。
2,領導者(長者)在其他人心中須有崇高的地位:所以他們說的話沒有人去懷疑,村落體制一脈相承,每個世代都由長者們領導決定任何事。

這樣的社會體制很難存在生活週遭,但這兩個條件並存的環境絕對存在。當領導的人想要掌握權力,追求位置時,擁有相當資訊的人就需被relieve,在我們的世界就是抹黑,扣帽子,任由其扭曲事實,原意,也沒有替自己辯護的機會,因為其他人不知道事實真相,就算講了也沒人會相信,只會更讓人覺得這人有問題,選擇繼續相信領導者的智慧。

商場上,(棒)球場上各有遊戲規則,大家各自努力,明的暗的(ex,捕手配球)都使出來爭奪自己要的,輸了是別人比自己強,不服輸回去苦練再來。若在一個沒有利益交集沒有遊戲規則的環境,還要搬出鉤心鬥角的遊戲就真的非常可悲與可笑了,就像大人搶小孩的玩具,只是想要搶,玩具對他一點也沒吸引力。

這或許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心態吧,害怕失去"王國",怕失去一手掌握權力的快感,怕"村裡"的人民不以自己為生活重心。成長背景影響一個人處世心態,但成年後這些背景勢必要漸漸退色,不能一直長不大而甘心被一些負面價值所操控,二十歲後就該為自己的樣貌負責了,怎樣的心態,說哪些話,作哪些事,還在歸咎自己的成長背景嗎?

故事的最後是主角逃離村子,接觸自由,開放的外面世界。那是別人選擇的生活方式,主角還是要過自己的生活。
而那個村子,繼續遺世獨立沒人愛~。